精彩回顾 | 华乐之声 多元交融

编辑:发布时间:2023/11/12浏览人数:1830人

精彩回顾 | 华乐之声 多元交融


11月10日晚,汇集“笛箫圣手”张维良、二胡演奏家姜建华以及青年指挥家薛源,与昆明聂耳交响乐团强强联合,在云南省大剧院音乐厅同奏“华乐之声”音乐会。

    

在早前的演出预告中“当民乐遇上交响乐”“皮亚佐拉《自由探戈》”等足够吸睛的文案,暗示这将会是一场特别的音乐会。笔者留意了陆续入场的观众,有衣着“仙风道骨”的长者,有身穿精致小礼服的女士,有结伴而来的音乐学院在校生,还有数位外国友人,同样透露出观众对这场多元文化交融音乐会的期许。




开演前,指挥薛源首先向观众介绍今晚音乐会曲目的创作背景,与观众拉近了距离。除了大家熟知的“上海彩虹室内乐团的创办人”这一身份,薛源精于指挥与钢琴演奏,是一位多元的音乐家。

Part 01.

上半场


上半场是由竹笛演奏家张维良担任独奏的竹笛协奏曲《蝴蝶梦》。作为业内公认最早发起并实践“新民乐”的音乐家之一,张维良不仅将西方文化元素引入到民乐中,还运用现代作曲技法创作笛箫独奏曲和协奏曲。他创造性运用全音阶和十二音序列等现代作曲技法创作笛箫独曲和协奏曲,并第一次将箫以独奏形式搬上舞台并与交响乐队合作。

    

由关乃忠先生取材于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庄子戏妻》而创作的竹笛协奏曲《蝴蝶梦》。作品突破传统中国竹笛调性之局限,较多地使用了半音阶级进、大量的复杂变音以及频繁的转调、离调,旋法与结构设计非常特别,透出一种诡谲的神秘感。今晚担任竹笛独奏的张维良用一支d调笛在各调间无缝转换,他的演奏时而潇逸洒脱,时而恢宏大气,通过调性层次的变化与音乐材料的延展,用竹笛话出亦梦亦真的魔幻戏剧性对比,音乐表达充满对人性的深层思考。指挥薛源对作品线条起伏变化以及音乐色彩的细致把握,调动乐队在多线条、多层次中展开梦境与现实的对话穿越,共同构筑出一个生动、立体的音乐寓言。

第三乐章终了,观众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并伴随“Bravo”的叫好声,张维良返场为大家回馈箫曲《平沙落雁》。至此,在场观众先后欣赏到了“笛箫圣手”演奏的笛和箫,满足之情溢于言表。


Part 02.

下半场

下半场依次上演的是吴厚元先生创作的二胡协奏曲《红梅随想曲》,以及邹航为二胡与管弦乐队改编的《良宵与自由探戈》,由著名二胡演奏家姜建华担任二胡独奏。二胡协奏曲《红梅随想曲》是姜建华的代表作之一,她用气托音的演奏方法使二胡的高音区域音色明亮甘美。她在弓弦之间把中国戏曲音乐板腔体的“弹性趋向”准确帷幄;在吟揉之际将戏曲声腔中的“抑扬顿挫”表现得淋漓尽致。姜建华的演奏蕴刻着文化基因中的东方戏剧性格,如泣如诉,感染力极强,甚至到达“人琴合一”的精神境界。笔者注意到,在繁难的华彩片段中,姜建华既强调情感诠释,又兼顾着二胡与乐队在和声上的音响平衡关系,体现出她在舞台上高超的艺术把控力,在张扬与克制间收放有度,表达了她对音乐的审美追求、对中国文化内涵的深刻品读。

听惯了皮亚佐拉手风琴版或是大提琴版的《自由探戈》,笔者和许多观众一样,对二胡与管弦乐队版的《良宵与自由探戈》充满期待。这种演绎方式旨在展现二胡的独特音色魅力,同时也借助管弦乐队强大的艺术表现力,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听觉盛宴。以二胡这种擅长表现旋律的乐器,去完成一个打破传统节拍强弱规则节奏的作品,十分考验演奏者的功底。当晚,在姜建华的演奏中却是“举重若轻”,不断释放音乐张力。在管弦乐队精湛的演奏和默契的托承中,二者融合成更为新颖的声音质感,音响在整个音乐厅空间生成与流动,使音乐在完满的同时更自在地张弛,现场体验十分过瘾。


“华乐之声”音乐会涵盖着独奏与乐队、传统与当代、东方与西方等多维度的碰撞,体现出昆明聂耳交响乐团和艺术家们长久以来对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性探索的不懈努力。用“交响”来“交融”出更开阔的音乐表达空间,这是一次深层的艺术对话、一场多元的文化交融。

(本期撰稿: 冯薇薇)


3